如何把“公正与效率”工作主题落实到位中岩投资,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?身处办案一线的法官有经历,有体会,更有责任。
为了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讲好审判故事,传递法治声音,也为了交流工作经验,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和水平,经过调研、征求意见,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、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共推专栏——“法官手记·做实‘公正与效率’”,与大家见面。
诚邀一线的法官拿起手中的笔,记录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审判、一次执行、一次接访、一次普法,透过小切口,通过小故事,反映情理法如何相互交融,公正与效率真正实现。文字宜短,内蕴应长,如有现场视频、照片,读者当会更加欢迎。来稿请注明姓名、单位、联系方式,发送到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邮箱:fgsjzgfy@126.com。
我至今还记得,村民杨某拿着一沓医疗费单据气冲冲地来到法庭起诉的样子。他口中将其打伤的“凶手”,便是同村的赵某。
收到案件后,我和以往一样,先翻阅卷宗材料。寥寥几页纸中,“土地问题”这几个字的反复出现,显示出该案的不同寻常。多年基层经验告诉我,田间地头的争端,往往藏着更深层的根源。
我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,逐渐厘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:杨某和赵某的耕地相邻,中间隔着一条水沟。赵某种植秧田需要依靠水沟蓄水,便用土将水流截住;而杨某则坚持认为赵某挖土的地方属于自家耕地范围,影响了耕种,一气之下就把赵某垒的土挖开了。
其实,两家人因为这条水沟产生的矛盾已积累多年。此前,赵某一直指责杨某把共用的水沟填平,还在自家田埂上种了树。而杨某解释称,土沟是因年久自然淤平,并反过来指出赵某不仅拖欠使用其农机的旋地费,还折断了自家地头的树。虽经村里多次调解,赵某付了旋地费,杨某也出资重新挖通了水沟,但两人心里的疙瘩始终没有真正解开。
长久的积怨,在盛夏一个午后彻底爆发。赵某攥着枯黄的秧苗,气冲冲地找到杨某“就因为你将垒土挖开,妨碍我蓄水,秧苗都枯死了!”争执迅速升级,两人瞬间扭打在一起。事后,赵某与杨某均被处以行政拘留十三日,并各罚款五百元。然而,杨某对此处理结果心有不甘,最终决定向法院起诉赵某。
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田野,我陷入沉思。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,用水更是命脉所在。健康权纠纷只是表象,若只是就案办案,即便赔偿到位,土地上的结解不开,纠纷迟早还会再冒出来。真正的症结中岩投资,在那块土地上。
依托“法院+村”联调联治机制,我们请来了熟悉情况的村干部。午后的阳光洒在办公室,大队书记摊开图纸,一边指着远处的地块,一边详细讲述这两块地的历史渊源、用水习惯,以及双方这些年来的数次纠纷与调解经过。这些细节,卷宗里不会记载,但或许藏着解开矛盾的关键。
围坐在靠窗的木桌旁,大家一起推敲调解的策略,逐渐达成共识:要真正解开健康权纠纷这个“结”,就得先疏通土地用水这个“根”;而破解用水难题,必须得有一个让两家都满意的现实方案。基于实际地形特点,大队书记提出了埋设管道的设想。于是我们顺着这个思路,你一句我一句,越说越清晰,方案逐渐成形。
细节商定后,我们马上动身,叫上赵某和杨某一起到地里实地查看、现场调解。
站在沟渠旁,大队书记弯腰伸手,在沟沿比画着说道“老赵,你可以在老杨地边的水沟里埋一条管道,用水时堵上蓄水,不用时疏通防淹,这样既保灌溉,又防淹苗,权责也清晰,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”
赵某抱着胳膊,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,眼神中的固执渐消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的衡量。旁边一直板着脸的杨某,也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水沟,亦有所松动。
田野间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,我意识到,用水方案已得到双方的初步认可,这正是趁热打铁、推动调解的好时机。
再次回到调解室,我给两人各倒了一杯热茶。“几十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邻,非要为这一时之气闹到不可开交吗?你们还有儿子孙子,难道要因为这个事情影响到几代人的和睦?邻里之间哪有解不开的疙瘩?”我看着他们,声音放缓,“老话说‘千钱买邻,八百买舍’,比房子更值钱的是邻里情谊,咱们今天不能光盯着医疗费这笔‘眼前账’,更得算算邻里和睦这笔‘长远账’。互相多一份谅解和包容,这份情谊比什么都珍贵。”
赵某低着头,手指不停搓着裤缝,低声说:“我……我是一时糊涂,该赔。”
另一边的杨某,深深叹了一口气,“唉……都是乡里乡亲,咱能把问题解决就行。 ”
至此,萦绕在两家人心头多年的阴霾,终于被一句道歉、一声叹息驱散。最终,两双手时隔多年再次握在了一起。双方当场签署了协议:杨某同意赵某在其耕地旁的水沟埋设管道,彻底解决用水难题;赵某则诚恳地向杨某致歉,并当场一次性赔偿医疗费、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共计6500元。
当我再次见到他们时,是在耕地旁的水沟边。两人正合力埋设管道,偶尔交流一句,用手势比画着,曾经的拳脚相向化作协作的汗水。一管活水,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,更化解了多年的干戈。那一刻我知道,真正的结,解开了。
站在地头,风从新埋的管道上拂过,捎来了管中汩汩的流水声。我深知,我们工作在乡镇人民法庭,办的不仅是案子,更是人心,是乡情。就像这一管活水要通到田里,得弯腰看清沟坎、伸手掏净淤泥;法治要真正走进乡亲心里,也得俯下身来,理清他们争执的原委、解开他们难解的心结。有时候,一次及时的走访、一句听得进的道理、一场不放弃的调解,正如这清水轻轻流过,不知不觉间干涸土地的裂痕重新弥合,田间又有新绿冒出尖尖头。
来源: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
作者:杨慧洁(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人民法院法官)
漫画:毛卿羽(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)
编辑:平钰骁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